大溪地的 Moorea 是水上屋住宿形式的發源地,水上屋相信是愛好海島旅遊人仕趨之若鶩的名物,我本身跟水上屋追逐了十多年,既然終於來到了水上屋的發源地,何不將自己曾經入住過的水上屋及近年水上屋的發展來個小總結呢?
1988年開業的 Vadoo Diving Paradise(現在的Adaaran Prestige Vadoo)是馬爾代夫首間擁有水上屋的酒店,自此水上屋住宿便在該國發揚光大,發展至今水上屋的設計已是考驗設計師如何獨具匠心、浮誇虛幻、極致奢華的產物。
首次踏進水上屋的門戶時為2001年之秋,在這個無悔青春的年代每年目標是背著背包闖蕩不同國家,所去的都是那個年頭跟本沒有多少人會考慮前往的國度,當時已經有七年多沒有去過馬爾代夫了,在這個時期我往馬爾代夫的旅遊方式一般是先訂首幾個晚上的房間,住完了便返回首都馬里機場,當時有很多旅遊代理整天進駐機場去等待沒有預訂住宿的旅客,而且當時因為是即晚入住所以很多時會碰上比預先訂房價格便宜很多的情況,因此經常就這樣去碰碰運氣。
2001年的一趟的旅程亦一樣,因為覺得是時候要感受一下水上屋的威力,所以出發前先訂好了 Paradise Island Resort 的Water Bungalow,雖然現在看 Paradise 已經好像不合時宜,但其實在其 1994 年開業之初,他們由浴室的門戶可直通 sundesk 的設計當時是十分前衛,Paradise 是那個年代馬爾代夫旅遊的 icon。
Club Rannalhi 是一間非常馬爾代夫傳統型的酒店,每座 bungalow 分别分割為兩個房間,房間面積非常細小,但那個年代並沒有甚麼要求,所以出奇地喜愛,尤其是狹窄房間內的那片大玻璃底和沒有圍欄 sundesk。
入住水上屋也有失敗經驗的,馬爾代夫的 Taj Coral Reef 就是一個極大錯誤,當其時是整個行程的最後三晚,而且並沒有預先訂好房間,在馬里機場找旅遊代理碰碰運氣,那時期互聯網的資訊並非那麼發達,所以對酒店的認識並不很深,只單憑 Lonely Planet 內的酒店介紹和當時的價錢去評估,我們當時為2001年11月,而2000年9月版的 Lonely Planet 說:
a very modern and efficiency run resort, with swimming pool, gym, spa and massage centre, and very good food, The 30 beachfront rooms are big, comfortable and fully furnished with TV, in-house movies, minibar and the works. The 36 over-water bungalows are even bigger. It’s all looks very new and neat…
以上描述全部都是優點啊!但是大家都忘記了 Lonely Planet 對住宿標準的要求是何其沒有要求呢…
用興奮的心情到達 Taj Coral Reef,嘩!步往水上屋的長長棧道去了那?在岸邊就這樣直接進屋?為甚麼 sundesk 的木板和太陽椅可以這様梅舊呢?房間不行那就望出去大海望遠一點點吧!嘩!怎麼一排排數之不盡黑色的防波堤就建在水上屋的不遠那樣大剎風景?我們很快就作出驚人的決定,原先已訂好三晚,但不能白白浪費美好光陰,所以決定翌日出走甚麼也不理,機票改遲一天回程,返回首都馬里機場再碰碰運氣,做出了這個驚人的決定後我們便遇上了我們深愛的 Cocoa Island,至於在這篇不多談 Cocoa Island 了,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按這裡參考之前有關 Cocoa Island 的遊記。
踏入千禧年代初開始馬爾代夫的酒店發展開始急速起來,國際性的酒店集團相繼進駐,例如 Banyan Tree Vabbinfaru、Four Seasons Kuda Huraa、One&Only Kanuhura、Soneva Fushi、Taj Exotica 與及 W Retreat 等也在當地植根, 她的發展步伐比我事業的發展快很多很多,說實話,這個年頭對於要付高昂旅費再去馬爾代夫好像有點吃力和遙不可及,所以因此隔了好幾年才再次涉足這個人間天堂。
在沒有造訪馬爾代夫的幾年間,馬來西亞的 Port Dickson 就好像成為了我水上屋的避難所,原因是路程近又便宜,只需要坐飛機到吉隆坡國際機場,再立即跳上計程車便是,要用 Port Dickson 跟馬爾代夫的水上屋作比較實在說笑吧!但是我也曾經說過我是很懂得如何放下的,所以至少也能夠活在當下,無論如何豪華或基本也能夠好好地去享受每一趟新旅程。
Hilton Maldives Rangali Island (現在的 Conrad Maldives Rangali Island) 是首間進駐馬爾代夫的國際品牌酒店,它令到該國的酒店業起了革命性的變化,由以往每間酒店例必全包每天公式化的三餐自助餐,Hilton 將 dining concept 文化引入馬爾代夫的酒店業,The Wine Cellar 將餐酒和美食結合、Mandhoo 以健康為主題的餐廳、以至其後震驚整個旅遊業界的全球首間水底餐廳 Ithaa Undersea Restaurant 都徹底改變了馬爾代夫酒店的傳統文化,對往後的發展造成深遠的正面影響,我有幸於 2006年入住過它們的 Spa Water Villa,實在令我神往不已,因此亦踏上旅遊馬爾代夫的另一新階段。
瑞典模特兒 Eva Shidasani 和印度裔的英國商人 Sonu Shidasani 兩夫妻是實實在在的將夢想化成現實的表表者,他們將愛情和相方的名字結合,因此創造了 Soneva 酒店集團,首間酒店是全沙灘屋的 Soneva Fushi,緊隨其後的還有全水上屋酒店 Soneva Gili (現在的 Gili Lankanfushi),他們帶來是别樹一幟的酒店主題文化,Soneva 所創造的酒店就如魯賓遜飄流記式的帶給住客尤如置身荒島之感覺,為每位住客安排一輛單車代步、島不穿鞋子和不看報紙的 no shoes no news 口號、更是首間酒店提供每日 24小時 Mr Friday 管家服務等等都是以往前所未有的,2001 年我當時入住 Paradise Island,對面的 Soneva Gili 正在創建中,隨後看見雜誌報導以後,自此便夢想終有一天能成為它的住客,最終於 2009年達成心願,經歷了生人其中最美好的四天,至今仍然是其中一間我最愛的酒店。
Banyan Tree 集團旗下的 Angsana Velavaru 於 2009年開創了水上屋的另一頁,它們的一系列水上屋群 InOcean Villas 完全地獨立地建築於潟湖之上,完全跟主島沒有半點棧橋連繫,單靠 Dhoni 船連繫主島和水上屋,是當年一個很創新的構思。
談論到水上屋住宿的發展史絕對不得不提及這位在我心目中是神級、來自馬爾代夫的酒店設計師 Mohamed Shafeeq,他的設計經常以房間內的私人泳池作為亮點,往往將私人泳池巧妙設計到好像在房間的中心,無論住客身處在睡房抑或浴室,泳池往往都只是近在咫尺間,他早期的力作包括 2002年開業的 Soneva Gili,及 2004年開業的 Huvafen Fushi,他當年大膽地將私人泳池設計在 Huvafen Fushi 水上屋 sundesk 的正中央,在那個時期絕對是極具創意及前瞻性的設計,因此亦奠定了往後高檔水上屋差不多都必需擁有私人泳池的翹楚。我個人認為 Naladhu Maldives 絕對是 Mohamed Shafeeq 顛峰之作,他以傳統馬爾代夫的民居作為設計藍本,並且加入了大英殖民地色彩,他並且將私人泳池設計在睡房與及浴室的轉角位置,若果以一個「田」字去表達 Naladhu 的 Ocean House,泳池就是右下角的那一個方格,所以無論身處房間的任何位置泳池都就在旁邊,而且將浴缸及泳池連成一體的設計亦是一個極具創意作品,Naladhu Maldives 的構思,日後亦奠定了 Anantara Kihavah 的設計雛形。我曾經入住過 Mohamed Shafeeq 所設計的酒店包括 Soneva Gili、Anantara Veli、Naladhu、The Beach House Maldives 與及 Coco Palm Bodu Hithi,若果住客細心一點,必然感受到設計師在房間上每一部份都極之細緻及花盡心思,總會帶給住客一些 wow factor,我每次入住他設計的酒店都無不讚嘆設計師靈感的偉大。
時光又倒流到最初返回了水上屋的發源地 Moorea,六十年代被稱之為 Bali Hai Boys 三位來自美國的年青人幾經波折下在 Moorea 美麗的 Cook Bay 創建了世上首家擁有水上屋的酒店 Hotel Bali Hai (現今的 Club Bali Hai),當然對於水上屋住宿無比沉迷的我有幸一訪原創地 Moorea 總希望到這個水上屋之父朝聖一番,但是看過了 Samyoyo & Belinda 2008年的遊記後立即對將這個念頭徹底推翻,但畢竟 Club Bali Hai 是水上屋的始祖,所以即使不打算入住我亦把握機會去拜訪一下,現在看過去這家酒店當然比較老老舊舊與及不合時宜,但是內裡的故事與及對往後渡假酒店發展的影響才是真諦所在,若然將來有朝一天這家酒店消失在世,至少我亦可以安慰自己曾經在這裡留下過足跡。
至於世上首家建水上屋的奢華酒店是 Bora Bora 享譽盛名,於1961年開業的 Hotel Bora Bora,她的水上屋於 1971 年加建而成為世上首間五星級的水上住宿,神級奢華酒店品牌 Aman Resorts 接手後於 2008 年 10月關閉重新裝修,原本打算於 2011年當酒店慶祝開業50周年時重開,但一直到了今年2013年亦未曾移動過一根木,原本以為經典傳奇的 Hotel Bora Bora 故事就此結束,但到訪時聞説原來他們一直等待政府批準道路改建工程計劃,等了這幾年待新政府上場後終於搞好了,重建工程剛於八月份開始,期待這間在 Bora Bora 、甚至世界上地位崇高與及享譽盛名的經典酒店重新開業的一天。

Aman Resorts 官網 2008年開始至今仍顯示 Hotel Bora Bora《Closed for reconstruction》
photo credit: amanresorts.com

Bora Bora 的水上屋沒有馬爾代夫如進入戰國時代般不斷要開創浮誇設計去與對手市場競爭,反之其創新意念更著重環境保護,InterContinental Bora Bora Resort & Thalasso Spa 的深海水冷凍系統是其中表表者。
往後水上屋將會發展到甚麼地步呢?水底寢室?還是拿一大堆時裝品牌名字來開業?抑或紛紛回歸原始以價廉物美全包式經營來吸納中價市場呢?大家且拭目以待吧!
copyright (c) 2013 田.海區 | by Eddie Tin, all rights reserved